第十六届全国环境博士生学术会议及首届环境工程科技发展与创新论坛成功举办
2022.11.11 点击408次
10月29日至11月1日,第十六届全国环境博士生学术会议暨第686期清华大学博士生学术论坛在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本届会议由清华大学、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主办,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承办,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期刊和哈希公司支持。会议以“环境科学与工程新理论、新技术”为主题,4000余人次师生参与,开幕式与闭幕式累计观看量逾11000人次。同期举办首届“环境工程科技发展与创新论坛”,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岳东北教授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丹纳赫水平台大中华区总裁秦晓培为论坛作了题为《智慧化监测,助力环境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报告,300余名校内外师生参加。论坛开幕式由第十六届全国环境博士生学术会议组委会主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张潇源主持。 开幕式 大会开幕式及主旨报告在10月29日上午举行,分别由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刘书明教授、刘毅教授主持。 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姜培学教授为开幕式致辞。他引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他指出,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从根源出发,统筹治理方案,多学科交叉应用。全国环境博士生学术会议围绕此目标搭建了高起点、高水平、最前沿的学术交流平台。他特别肯定了本届会议首次设立以工程博士生群体为中心的“环境工程科技发展与创新论坛”,称赞此论坛有助于促进环境学科交叉融合,开辟产学研合作的新途径。他鼓励同学们在充分交流中碰撞思想、增进友谊,成为并肩作战的战友,共同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建设美丽中国。 姜培学致辞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曲久辉院士,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黄晶主任作为特邀嘉宾作大会主旨报告。 曲久辉在以“选题与立项之问”为题的主旨报告中,就选什么题、如何选题,立什么项、根据什么立项,选题与立项如何统一,是否有最好的科学路径和方式等问题作了阐述。他认为,在选题与立项时有5点非常重要:首先,要力争想法与需求的统一,并保持选题的清醒与独立;第二,能够对“已有相关研究”和“研究局限”作出科学准确的描述;第三,能够确认你项目的创新点和先进程度,并深入思考项目可能失败的理由;第四,要知道谁会关心你的研究,并对“关心你研究”的人和他们的真实关切作出实质性的响应;第五,要知道如你的研究成功了,会带来什么改变。他希望环境领域的青年学者要探索原创性科学和技术,能够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 曲久辉作大会主旨报告 黄晶作了题为“我国碳中和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展望”的主旨报告。他认为,碳中和技术体系的构建需要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统筹谋划、精心设计,结合我国碳排放现状,在系统全面分析能源供给侧和消费侧两端需求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建立从低碳到零碳和负碳的技术体系布局与发展路线图,重视系统解决方案以强化耦合优化与协同增效。双碳目标下,科技创新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政策制度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也同等重要,只有技术、政策、市场共同发力,才能更好支撑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黄晶作大会主旨报告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2020级博士生王刘炜作为参会博士生代表分享参会感受。他表示,全国环境博士生学术会议是一个可以拓宽学术视野、树立多介质协同治理“大局观”的平台,能让大家认识到:立足于我国实际环境问题,以解决实际需求为导向,提出科学技术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才是青年环境学者的责任所在。 王刘炜发言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肖曦教授,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黄霞教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技咨询评价与推广部主任刘平博士,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社会事业处处长张贤研究员,丹纳赫水平台大中华区总裁秦晓培先生(线上),哈希公司高级战略市场经理刁惠芳博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岳东北教授,会议组委会主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张潇源副教授等出席开幕式。 环境工程科技发展与创新论坛 10月29日下午,环境工程科技发展与创新论坛举行。岳东北致开幕辞。他表示,论坛聚焦环境工程技术创新与工程领导力,为工程博士生及其与工学博士生之间交流探讨前沿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与产业技术应用提供了平台。他希望参会博士生能够坦诚交流工程实际问题、深入探讨科学技术理论,共同提升学业水平与专业能力。 岳东北致辞 秦晓培以“智慧化监测,助力环境高质量发展”为题作论坛主旨报告。他提到,环境监测发展意义重大,发展智慧监测、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有利于推动环境治理能力与管理水平的提高。他表示,环境企业的业务发展需要协同互补、共同为社会创造价值,并实现企业自身的价值 秦晓培作论坛主旨报告 随后,24位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生基于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围绕环境工程领域的重难点问题,就“环境前沿技术与应用”“环境技术交叉创新与融合”“环境产业模式创新发展”“环境化学环境工程应用创新示范”“绿色低碳技术应用示范”5个主题,分享了近期研究成果。多位同学在分享自身从事的重大工程技术问题研究进展的同时,还围绕本领域存在的亟待解决的工程技术相关瓶颈、问题以及未来展望进行了剖析,引发了线上线下同学关于环境领域相关行业低碳发展、产业技术升级、相关标准、技术路线与监管体系等话题的热烈讨论,现场气氛活跃,学术氛围浓厚。 交流讨论 本届工博论坛主席聂海亮表示,在此次论坛上,工程博士生们不但展示了自己的科研成果,还提出了本领域相关的重难点问题,在不同的技术、学科、领域挖掘出了更多的技术提升空间。他期待通过今后的环境工程科技发展与创新论坛,进一步加强和促进各领域的交叉创新与融合发展,为后续开展深入合作、共同解决环境问题提供良好平台。 张潇源对本次环境工程科技发展与创新论坛进行了回顾与总结。他指出,此次论坛上同学们的交流非常充分和精彩,既体现了工程博士生对技术前沿的探索,也反映出当前工程实践中存在的“真问题”。他表示,希望未来进一步加强工学博士生与工程博士生之间的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共同为环境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和智慧。 张潇源作总结发言 清华大学博士生学术论坛是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工作的重要内容,为营造校园良好学术氛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第十六届全国环境博士生学术会议首次设立环境工程科技发展与创新论坛,以工程博士生群体为中心,架起产学研交流的新途径,搭建自主组织、深度参与的新平台,旨在通过思想碰撞与交锋,服务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战略,促进环境工程技术交叉融合、助力环境工程技术集成创新、推动环境产业技术升级。 分会场会议 会议设“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环境化学”“大气污染与控制”“环境生态健康”“双碳目标实施路径、机制与政策”“环境经济、管理与政策”“固体废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七个分会场。 作为分会场特邀嘉宾,南京大学潘丙才教授作“深度水处理纳米技术实用化进程中的挑战与探索”报告、华东理工大学杨强教授作“海洋油气资源开采水污染控制技术及装备”报告、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刘倩研究员作“稳定同位素溯源:从环境到生物体”报告、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王书肖教授作“区域空气质量精准调控关键技术及应用”报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霍守亮研究员作“湖库浮游藻类群落演变规律及驱动机制研究”报告、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温宗国教授作“行业减污降碳路径优化与精准管理”报告、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鲁玺教授作“碳中和背景下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机制与产业链环境风险问题”报告、浙江工业大学胡艳军教授作“有机固废热转化过程中环境持久性自由基和多环芳烃的生成与控制”报告。 共有245位博士生通过口头报告分享科研进展,164位博士生通过海报展示学术成果,会议总体学术氛围浓、交流议题广、讨论程度深,取得良好效果。 线上分会场合影 专题工作坊 会议首次设立三场专题工作坊(Workshop),由博士生发起、召集和组织,聚焦交通排放的大气污染与健康效应、土壤复合污染过程及综合整治、碳中和路径的模型与现实等环境科技、工程和管理的重要前沿。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刘欢教授、西澳大学Nanthi Bolan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段宏波教授受邀参加,并作“交通排放及多尺度大气环境影响”“The ground's generosity takes in our compost and grows beauty: Compost and biochar application promote soil health and productivity”“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前沿与挑战”报告。另外,37位海内外相关领域的学者与博士生受邀参加并开展交流与讨论,近600人次线上参与。 交通排放的大气污染与健康效应Workshop 土壤复合污染过程及综合整治Workshop 碳中和路径的模型与现实Workshop 闭幕式 11月1日上午,会议闭幕式举行。张潇源致闭幕辞。他表示,本届会议在十五年沉淀的基础上优化与创新,特别是首次设立环境工程科技发展与创新论坛和3场专题工作坊,继承和发展了“以博士生为中心,构建博士生‘自主组织、深度参与、自由碰撞’的平台”的环境博论特色。会议组委会副主任、环境学院2020级博士生黄俊龙与2019级博士生陈佳聪分别主持和作会议总结。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2021级博士生徐佳敏、清华大学2020级博士生王刘炜、北京大学2018级博士生张译丹作口头报告。本届会议在热烈讨论中落下帷幕。 张潇源致闭幕辞 徐佳敏、王刘炜、张译丹作闭幕式口头汇报 全国环境博士生学术会议(简称“环境博论”)是聚焦环境及相关学科领域研究的系列国际会议,秉承“交流碰撞启创新之路,厚积博采成一家之言”的宗旨,积极为从事环境及相关学科领域研究的博士生搭建高起点、高水平、前沿的学术交流平台。 |
半岛bd体育手机客户端 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