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分子式 | C23H31NO7 |
分子量 | 433.49 |
熔点 | 94-95 |
MDL编码 | MFCD00867568 |
存储条件 | Freezer -20℃ |
半岛bd体育手机客户端 描述
Mycophenolate Mofetil是一种非竞争性的,选择性的,可逆的inosine monophosphate dehydrogenase I/II(次黄嘌呤核苷磷酸脱氢酶I/II)抑制剂, IC50分别为39 nM和27 nM。
靶点(IC50 & Targe)
IMPDH
体外研究
Mycophenolate mofetil是一种活性免疫抑制剂霉酚酸(MPA)的酯类前药。后者对I/II型次黄甘酸脱氢酶表现出非竞争性,选择性和可逆的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39 nM和27 nM。此外,MPA也会对ConA刺激的T细胞增殖产生浓度依赖性抑制,LPS刺激的B细胞增殖和同种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增殖,IC50分别为100 nM,120 nM,和51 nM。[1] Mycophenolate mofetil在10 μg/mL的高浓度下诱导强烈的小胶质细胞培养物凋亡,并增加活化的caspase-3免疫反应性凋亡细胞的数量。此外,Mycophenolate mofetil (1 μg/mL)强烈抑制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2]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神经元损伤后,Mycophenolate mofetil时间依赖性显著减弱器官型海马切片培养物中神经元细胞死亡的程度。 [4]
体内研究
在ACI-到-Lewis异位心脏移植模型中,20 mg/kg 和40 mg/kg 剂量的Mycophenolate mofetil治疗导致移植物存活时间延长,存活时间中位数(MST)分别为14.5天和18.5天。[1]在bleomycin (BLM)诱导的硬皮病小鼠模型中,Mycophenolate mofetil减少炎症细胞浸润,组织羟脯氨酸含量以及真皮厚度。[3]
激酶实验
IMP 脱氢酶 I 型和 II 型酶活性:
IMP脱氢酶I型和II型从表达人类酶的E. coli中纯化得到。试验使用平底,UV透明的96孔板进行。最终200 μL反应混合物包含0.1 M Tris,0.1 M KCl,3 mM EDTA pH 8.0,2 mM DTT,和40 nM I型或II型IMP 脱氢酶。加入400 μM NAD和400 μM IMP起始反应,然后在37 °C下培养2.5小时。NAD转化为NADH的反应速率根据340 nm下吸光度的增加测量。试验在50%人血清存在下进行,以估计不同IMP脱氢酶抑制剂对血清蛋白的结合。
细胞实验
Cell lines: ConA-刺激的 T 细胞和 LPS-刺激的 B 细胞
Concentrations: 0 到 10 μM
Incubation Time: 48 小时
Method:将8周大雄性Lewis大鼠的脾脏无菌移除,制备成单细胞悬浮液,得到的脾细胞悬浮在包含10% 胎牛血清,100 U/mL青霉素,和100 μg/mL链霉素的RPMI1640培养基中。试验在平底微量滴定板中进行,每个孔包含150000脾细胞,总体积为100 μL。脾细胞在包含1 μg/mL 伴刀豆球蛋白A (ConA) 或脂多糖(LPS)( 分别作为T或B细胞分裂素)的培养基中,与不同浓度的MPA在37 °C,潮湿的5% CO2-95%空气环境中培养48小时。在培养的最后6小时,细胞用1 μCi 3H-胸苷/孔脉冲处理,并采集到细胞采集器加压的玻璃纤维上。增殖细胞对3H-胸苷的摄取使用液体闪烁计数器测定。同种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体外免疫反应使用一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试验以增殖响应评估。来自8周大雄性Lewis大鼠的肠系膜淋巴结细胞和来自8周大雄性ACI大鼠的脾细胞分别用作响应器和刺激细胞。制备单细胞悬浮液,响应细胞与辐射(20 Gy)刺激细胞在RPMI1640中,用10%胎牛血清,100 U/mL青霉素和100 μg/mL链霉素增补,在96孔板(U-底部),且不同浓度MPA (总体积:200 μL,37 °C,5% CO2湿润的大气,72 小时)存在下进行培养。作为阴性对照,应答细胞与辐射的Lewis大鼠脾细胞进行培养。细胞增殖通过3H-胸苷的摄取定量。
(Only for Reference)
动物实验
Animal Models: 腹部血管异位心脏移植的Lewis大鼠
Formulation: Mycophenolate mofetil溶解在0.5%甲基纤维素水中
Dosages: ≤40 mg/kg
Administration: oral administration
(Only for Reference)
参考文献
[1] Nakanishi T, et al. Int Immunopharmacol. 2010, 10(1), 91-97.
[2] Dehghani F, et al. Neuropathol Appl Neurobiol. 2010, 36(7), 598-611.
[3] Ozgen M, et al. Clin Exp Dermatol. 2012, 37(1), 48-54.
[4] Ebrahimi F, et al. J Neuroinflammation. 2012, 9(1), 89.
安全信息
图形或危害标志 | |
提示语 | Warning |
危险说明 | H302 H400 |
防范说明 | P273 |
UN号码 | 3077 |
危险分类 | 9 |
包装等级 | III |
WGK | 3 |
百灵威科技